
市場疊加影響促變革
追溯歷史,以杜橋為核心的臨海眼鏡產業集群,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眼鏡銷售。
“當時,成千上萬的杜橋人走街串巷推銷從溫州、廣州進貨的眼鏡,無形中形成了產業群體與銷售網絡。”臨海市眼鏡行業協會秘書長陳兆水回憶,隨著越來越多家庭作坊式小工廠的出現,在銷售渠道的保障下,眼鏡產業群開始萌芽。
“杜橋眼鏡名氣漸大,卻一直與定位‘中低端’的標簽如形隨影,嚴重影響著杜橋眼鏡的口碑。”陳兆水坦言,相較于深圳、廈門、溫州、丹陽等地,臨海眼鏡行業過去靠“低價競爭”開拓市場的優勢越來越弱。
敏銳、靈活的浙商也認識到自身不足,例如臨海眼鏡行業“領頭羊”——盈昌集團有限公司多年來打造自主品牌“帕莎”牌太陽鏡,通過提升產品檔次等種種變革,讓該公司太陽鏡銷量位居全國第二,產值超2億元。
外貿是臨海眼鏡行業的主要銷售渠道。疫情全球大流行之下,使很多外向型企業措手不及。“很多來自海外市場的訂單都被取消或延遲,這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壓力。”一位眼鏡生產商坦言,眼下必須要“穩住”才能贏。

產品轉型升級謀新機
疫情之下,企業應如何穩得住?諸多臨海眼鏡生產企業表示,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,抓住新機遇。
疫情防控階段,護目鏡的需求量一度急劇增加。記者在位于臨海市上盤鎮的浙江譽博眼鏡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看到,工人們身著防護服,戴著口罩,忙著在自動化流水線上加急生產護目鏡。
“對于眼鏡制造業,此類轉型并不復雜,不用改變生產線,只需更新設計方向和材料就行。”浙江譽博眼鏡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桂兵說,“我們本來就有眼鏡的生產資質、出口資質,只需要獲得相關醫療器械生產備案憑證便可。”
在多方努力下,臨海多家眼鏡制造企業投產護目鏡,并且陸續拿到了國外認證證書;行業內互幫互助,還商定用“共享訂單”的模式帶動生產。
和譽博眼鏡一樣,很多眼鏡企業都在疫情之下,見勢早、起步快,充分利用自身優勢,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緩沖階段。而在臨海市杜橋鎮重點項目辦公室主任、浙江眼鏡城總經理王正良看來,“疫情‘反轉’只是一個偶然,近年來,太陽鏡產業產值減少、生產企業轉移等現象值得警惕。”
“大家一起幫忙,沒什么困難熬不過去”“單靠外貿一條腿走路已經不行了”……幾乎每天,臨海眼鏡行業內部交流群都會被刷屏,從業者商量最多的還是“轉型”。
王正良說,市場競爭加大不可避免。“這些年,四川、重慶、江西等地都在發展眼鏡產業,而之前以國外品牌眼鏡代工為主的深圳也從外銷市場轉向內銷市場,勢必對臨海眼鏡產業造成沖擊。”
“護目鏡畢竟不是長期的生意,卻是我們深耕國外市場的一個契機。”周桂兵說,其正謀劃把新設計生產的一款太陽鏡推向市場。“我們不能再走同質化、打價格戰的老路了,否則只會‘兩敗俱傷’。”
浙江眼鏡城。 臨海市杜橋鎮供圖
“老樹開新花”
當前,眼鏡呈現出由功能用品向時尚裝飾品轉變的趨勢,這既是眼鏡產業面臨的挑戰,也是創新發展的機遇。
作為臨海傳統產業,眼鏡產業一直以來因員工技術水平不高、企業品牌意識不強、設備技術不足等諸多因素,制約發展,企業技術含量低,高端品牌少,主要以低價位的競爭手段參與市場。
“這些年,臨海市政府針對眼鏡行業進行整治,在整治環境污染的同時,也對企業技術改造實行補助政策,來提升產品質量。此外,也會鼓勵當地企業參加展銷會,推廣品牌,打開眼鏡銷路。”臨海市杜橋鎮工業經濟辦公室主任鄭丹表示,如今,杜橋眼鏡生產企業參加展覽會能得到的補助已經從50%提高到80%。
疫情期間,臨海市委副書記、市長王丹來到“臺州制造優品購”臨海直播專場,變身帶貨主播,為臨海好貨代言。“臨海是全國聞名的‘眼鏡王國’,孕育出了帕莎、浪特夢、凱茜路、中港等品牌。”直播中,王丹為一款“帕莎”眼鏡代言說,“根據中國人的臉部特點而設計,非常舒適。眼鏡就選臨海制造。”
“‘帶貨直播’有望給臨海眼鏡帶來流量經濟。”杜橋電商協會負責人陶永才談道,目前臨海眼鏡不少以成品出口,也有著自己的設計和品牌,謀劃內銷也有優勢。不少眼鏡制造企業已出現轉機,他們在穩住外貿訂單的同時積極開拓國內市場,打出自主品牌。“大家的信心又回來了。”
幾個月實踐下來,路徑愈發清晰:積極開拓國內市場,尤其要用好電商的力量。
臨海市也正加快推進眼鏡產業優化升級,全面提升創新能力、智能制造、綠色發展的水平,加快老舊工業點改造和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園建設,推動眼鏡產業集群布局、集約發展,加大新材料開發和關鍵生產工藝技術提升,全方位提升眼鏡產業的品牌內涵和市場競爭力。
誕生小小一副眼鏡,并非難事,但如何鍛造成地方產業“金名片”,添彩“中國制造”。換一副眼鏡看,世界也許大不同。